狗狗溶血症是感染性吗?
谢邀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很多,可概括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其中获得性又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可由于红细胞膜缺陷、血红蛋白酶缺陷或遗传性抗体产生不足等原因引起。 (1)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系红细胞膜缺陷所致,因红细胞呈球形,且脆性增大而易破碎,导致其在脾脏内清除速率大大增高,并出现黄疸和脾大。
(2)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α链合成障碍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及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3)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编码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由谷酰氨被赖氨酸所替代引起的遗传性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S和变异体镰状血红蛋白,这种异常血红蛋白容易聚集形成镰状结构而致红细胞破裂。 (4)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该病是由于红细胞内的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使红细胞受到氧化损伤,破坏加速,致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所致。本病的治疗以避免使用能影响红细胞 G6PD的药物如伯氨喹啉、磺胺药和硝咪唑类等为主。 2.感染性溶血 在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若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则可通过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使病原体失去致病力或被消灭。如果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超出正常的范围,攻击自身组织成分时即可发生变态反应而导致溶血。这类溶血性贫血又称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可以是感染原,也可以是感染原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感染过程中产生的变态反应介质。引起免疫性溶血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感染与立克次体感染;病毒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EB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8型等;真菌有曲霉菌属、隐球菌属等。目前较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在临床上以氯丙嗪、氨基比林、阿司匹林较常见。